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三十二)湘西苗绣 工艺及制作篇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湘西苗绣 工艺及制作篇
在湘西苗族地区,刺绣手艺的高低,是决定女性是否心灵手巧、勤劳贤惠的标准之一。
苗族刺绣大体分为三种方式,随手绣、剪贴绣和绘绣。随手绣对技艺要求极高,只有经验极其丰富的刺绣匠人,才能不借助任何外在辅助,直接在绣布上创作,做到烂熟于心,针随意动。而绘绣则是先用单色绘笔在绣布上描出纹样,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一般用在大型且复杂的刺绣图案上。最常用的方法是剪贴绣,用剪纸花样作为底稿,贴在绣地之上。苗绣对于花样底稿的需求,甚至催生了专门的剪花艺人,比如泸溪县踏虎村的“花客”,他们以刻刀凿制的形式,批量地生产花样底稿,沿乡叫卖,以此为生,在不同村寨之间促进了绣女们的交流。
要完成一幅苗族刺绣,通常需要经过备料、刺绣、保存三个步骤。
备料重在绣线、绣地与绣花针的选择,三者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成就一幅完美的苗族刺绣。绣线,分为丝线、棉麻线和金银线。丝线以蚕丝制成,色彩丰富,光泽感强,并且富有韧性,不易起毛断裂,是苗绣中的常用绣线。
绣地,即刺绣的布料。绣地不同,绣线、图案、针法以及针的粗细长短,皆有不同。绣地厚时,多用又长又粗的大号针,苗绣绣面较薄,一般选择 7-8 号针。另外,苗绣的绣地还需结合使用场所来具体确定。
上绷,是刺绣中举足轻重的一步。
绣绷的大小,也关系到起针落针时,双手间的配合。使用小绣绷时,一手拿绷,一手执针。使用大绣绷时,则需要借助绣架的辅助,两只手分别在绣地的上下两侧,同时配合绣花。
上绷过后,艺人们就要开始构思图案了。
苗族刺绣针法多样,主要分为平针法、绕针法、钉针法、编针法,每种针法下根据所绣纹样的不同,又有各种变通的走针方式。
完成一幅绣品,需要多种针法灵活选用,它是对绣女经验与创造力的双重考验。绣品完成下绷之后,还需进行适当保存,通常要绞边缝合,以免线头脱落。
现代社会,苗族刺绣不再只是用于服饰装饰,已有不少作品因其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而被装裱起来,如同绘画一样,成为人们品味、赞美的对象。苗族人民传承千载的刺绣技艺,正以新的角度,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