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三十三)湘西苗绣 艺术特征篇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湘西苗绣 艺术特征篇
在传统的苗族家庭里,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一饭一蔬、一针一线,让大家在寨子里其乐融融,不仅维系着家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份无声而强大的凝聚力,便是借助她们手里的苗族刺绣,实现了巧妙的转化。
欣赏一幅苗族刺绣,我们首先会被苗族女性对于大自然的敏锐感悟和超凡想象所震撼。她们深信“万物有灵”,从自然环境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刺绣的灵感。自然纹样,是苗绣纹样的常见题材。除了植物与动物以外,她们还经常将生活用具,作为表现的对象。
以神犬盘瓠、龙凤、蝴蝶、鱼等为主的图腾崇拜,为苗族刺绣增添了一层上古时期的神秘色彩。而迁徙纹样、文字符号纹样,又让我们的目光回到现实。
苗族刺绣中,每种纹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绣女们往往通过变形的手法,将各种纹样拼置在一起,形成复合造型。她们选取两个或更多不同物种的一部分身体,组合到一起,形成全新的、夸张的艺术形象,天马行空,妙趣横生。苗绣中“花龙”的形象比比皆是。原本修长的龙身变成张扬盛开的花朵,尖锐狰狞的龙爪则由舒展的叶子替代。
苗族刺绣创作具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即便是同一个纹样,在不同绣女手中,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她们对色彩的选用,大胆而不落俗套。苗绣的颜色纯度高、对比强,艳丽、繁复、多变,但又不显得凌乱不堪,这是由于绣女们都受到同一种文化审美的熏陶。历代苗人都喜用“五色”,青、赤、白、黑、黄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相一致。在绣女中间,自有一套口诀代代流传,如“红色需要绿叶配”,“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用黄托色少不了”等等。
绣女们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调和,以及同色系的晕染渐变,达到协调、平衡的视觉美感。这也是她们在整体构图时,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这幅《双凤牡丹图》神帐,是苗绣中均衡式构图的杰出代表。神帐一般在民间祭祀或其他喜庆之日时使用,悬挂在厅堂之上,营造庄严、喜乐的氛围。这幅神帐分上下两层构图。上层蓝地缎面中心,绣有双凤戏牡丹和太极纹,下层红地缎面,有麒麟送子、凤凰牡丹、花鸟纹等装饰。整幅绣品造型精致,绣工细腻,针法多变,色彩明丽而典雅。它的对称不是来源于完全的左右对等,而是异形同量式的均衡法则,协调之中又有变化,从而增添苗绣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在一些小型单个纹样的绣制过程中,比如裤脚边的“回”字纹或“万”字纹,绣女们经常采用重复和连续的方式,来形成动态化的装饰效果。浪有起伏,云在飘动,花草摇曳,蝴蝶飞舞,没有一幅苗绣是静止的,呆板的。一如飞针走线的苗族绣女,她们的双手永远灵巧,她们的情感永远炽热。苗族刺绣,承载着这个族群的共同记忆、信仰与热爱,也构建着她们美好而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