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三十八)桃源刺绣 艺术特征篇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桃源刺绣 艺术特征篇
位于沅水中游流域土、汉杂居区的桃源县,其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给民间刺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依据画面呈现的内容,桃源刺绣的纹样可分为祥禽瑞兽、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文字纹样以及其他纹样等,每一个图案,都是艺人内心情感价值的映照。
先辈们对天地万物和神鸟瑞兽的崇拜,是桃源刺绣常见的纹样,总是显示出一种奔图狂放的原始生命。如桃源刺绣中描绘的鸟,凤凰、山鸡、喜鹊大多体型高大,胸部宽厚,背部稍长。
桃源刺绣里的鸟类多动作姿态独特,过分弯曲的脖子,过分长的羽翼夸张的在身体两侧展开,造型甚至“笨拙”的不成比例,但却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需要。
桃源刺绣的人物图案,取材常见戏曲故事,大多是凭借能力和天赋,改变自己和时代的人物;或者是与艰苦自然环境作斗争,制服生猛禽兽的硬汉形象。桃源刺绣所展现出来崇尚硬汉意象正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的基础之上,想要在险峻环境生活下去,不光要克服变化多端的气象带来的威胁,还要克服生猛的禽兽带来的生存隐患,因此征服自然也成了整个桃源本地生活现实,并最终形成了贯穿于生活每一种审美实践的意识。
彩绣在桃源刺绣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艺人们对色彩的运用,常常令人叹为观止。桃源刺绣常常在运用常用配色方式的同时,艺人于传承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一些审美经验,也会产生一些“经验色”的配色方式。
色相,即由冷色调、暖色调以及中性色调组成的,用于界定某种色彩时所用名词,是色彩最单纯的、未进行混合时的形态。桃源民间刺绣对比色习惯用“红配黄”、“红配蓝”、“橙配绿”、“橙配紫”、“橙配蓝”、“绿配紫”等;邻近色系常用“红配橙”、“红配紫”、“橙配黄”、“黄配绿”、“绿配蓝”;而互补色又以“红配绿”、“桃红配石绿”、“黄配蓝”、“黄配紫”等,给人以眩目闪光的强烈感受。
桃源刺绣在空间结构上,也常常营造出变化多端的形式之美。桃源刺绣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动态美感,奔跑的兔子、双脚腾空的狮子、互相追逐的鸳鸯,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感。这是因为,桃源刺绣善于运用曲线,表现出画面的朝气与动势。《花间太狮少保》这幅作品中,布局呈起伏趋势,植物枝蔓自然流畅,花卉和神兽均匀地点缀线条之上,瑞兽似乎正欲腾空跳起。轮廓流畅,圆润的曲线给人一种轻快、愉悦之感,一波三折的线条更增加了画面动感。
桃源刺绣还善于利用绣地的空间,与图案形成或互补、或对比、或映衬的关系,常见硕大的神兽和背景植物充斥整个画面,构图尤为饱满,却又不让人感到压抑;抑或纯色的底与彩色的图,形成鲜明对比,疏密有致。
桃源刺绣中的花与叶,通常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作为主题图案的局部,与叶片或枝干组成独特的刺绣图式,这种叶中有花、果中套图的形式叫做“填心花”。
桃源刺绣擅长利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将不同空间的水塘、楼阁、夜空共同放置于同一画面上,利用物体的远近、大小、色彩等因素,巧妙地布局,再通过不同颜色的绣线层层积染,向内呈现出浑厚的渐变式的效果,从而表现出主体的立体感。
桃源刺绣有一种生动活跃的气势,是在自然状态下对于热情的讴歌。桃源刺绣上面看不到做作的痕迹,手工艺人遵照着自然的美之法则制造作品,保留了原有的纯真之美和质朴的气势,并且充满生命力。同时,支撑着桃源刺绣之美的还有自然的力量,因此,桃源刺绣也有一种浪漫飘逸,不拘一格的风格,一派生机蓬勃,自然天成,健康成长的童年稚气。
桃源妇女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盼都绣在了布衣之上,先辈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勇气的赞许,也将永远伴随着他们度过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