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艺术的非遗人刘代娥: 让土家织锦在新时代枝繁叶茂

2021/04/30 12:00:00

踩着不太平整的石板路,记者来到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捞车古寨,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的家中,迎面就看到墙上挂着几幅色泽斑斓的土家织锦。刘代娥正坐在一台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织造土家织锦,织机左侧的地板上放着几轴丝线。只见她用挑子灵巧地挑起经线,放进纬线,再用布刀打紧花纬线,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偶尔把一个老布片儿纹样拿来看看,稍作停顿再继续织造……



一条围巾“秀”出国际范儿


      

刘代娥正在织的是一条私人定制的围巾,围巾使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染色的材料。记者凑过去细看,围巾上由咖啡色和亚麻色丝线织就的几何图案简约大方,颇具时尚感。




      

刘代娥12岁就跟随祖母学织土家锦,50多年来,她共收集整理了220多种传统纹样,将土家织锦中各流派的风格、技法和种种精髓都融会贯通。同时,她掌握了10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还在土家织锦原有的单面织造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双面织法。


      

近两年来,刘代娥不断摸索,着力将传统图案形式与现代审美规律相结合,这条她正在织造的围巾上的几何图案就是她从土家织锦的传统纹样“八勾”中改良而来的。刘代娥说,“八勾”纹样会分布在整条围巾,形成四方连续。颜色加以改良之后,挑线也要跟着改变,但这些她从来不需要画图或计算,都是在心里设计好,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据了解,这条围巾工期约40天,价格为8000元。


      

刘代娥的儿媳谭风香告诉记者,她们现在使用的图案基本上是土家织锦里的经典图案,只是配色、材料和传统的土家织锦不同。“传统的土家织锦在土家族生活中多用于被面,非常厚实、保暖,采用蚕丝、减少颜色后,织出来的围巾就比较轻薄。”谭风香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土家织锦走出大山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湘西大地这个土家寨子,刘代娥就和丈夫商量着把土家织锦销售出去。于是,他们组织了六七个人开始生产织锦,然后由刘代娥的丈夫把土家织锦带到旅游景点进行售卖。第一次去的是张家界,为了节省旅费,刘代娥的丈夫一路走到张家界,半个月后,带着几千块钱回来。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当地可谓轰动一时,于是更多人加入到织锦的行列。





      

刘代娥的丈夫每次出去都会带上一两百件大小不同的土家织锦,每件织锦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生意很不错,参与织锦的老乡平均每月都能有300多元的收入。后来规模越做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以后,生意变得萧条,县里的织锦厂倒闭了很多,市场的惨淡使大家一度陷入困惑,更多人离开了织机,外出打工。刘代娥割舍不下土家织锦,对她而言,织锦已经成为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她的精神追求。


      

一次,一名大学教师到当地调研写生,和刘代娥聊起来后得知了织锦市场的现状。刘代娥告诉他这些织锦都是销到张家界、海南、韶山等地的旅游产品,如挎包、背包等,材料是化纤的,工艺也是较简单的平纹织法,图案多为摆手舞等。“要不要试着改良一下?把材料改成蚕丝和纯棉,图案选用土家织锦的传统经典纹样。”大学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刘代娥受到启发,开始对织锦的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精细化,慢慢的市场有了好转。后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刘代娥还把产品的种类拓展到了手包、围巾和披肩等。



传统与现代融合,土家织锦进行着创造性转化


      

如今,刘代娥日益繁忙,她经常要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非遗相关的活动,不同的平台让她的眼界更加开阔。此外,刘代娥还有十几个学生,其中不乏高校的学生和老师,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少华便在其列。因主持“土家织锦数据库建立与产业开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少华与刘代娥结缘,至今已有七八个年头。在周少华的印象里,刘代娥是个“神奇”的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为人谦虚、低调,始终坚守传承、保护和创新土家织锦,对工艺制作流程精益求精。她虽不曾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但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感悟力。无论是纹样的创作布局,还是织锦的设色配比,在刘代娥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一套独具特色的美学规律。




      

周少华说,与刘代娥交流时能感到土家人的好客与淳朴。在参加全国非遗大师作品展、高校学术讲课以及品牌设计师教授技艺等活动时,刘代娥与大家共同交流,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借鉴其他艺术,将土家织锦进行创造性转化,如通过植物染色,她能把土家织锦营造出一种“水洗”或“做旧”的效果;在无色的织造组织上织造定位花,以及创新人像制作等。



做好土家织锦,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近5年来,随着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到苗儿滩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刘代娥的订单量不断增加。在与不同人的交流中,刘代娥敏锐地捕捉到了织锦发展的方向,不断受到启发,逐渐带领土家织锦进入高端市场,开启了土家织锦的高端定制。


      

2017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际,在龙山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的策划组织下,刘代娥带领7名徒弟历时9个月,织造出长60米的巨幅土家织锦《甲子顺锦》,作品中包含了花草、鸟兽、器物、天象、地舆、吉祥如意、勾花、字花等土家织锦的经典图案,全面展示了土家织锦的特点与魅力,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土家织锦力作。目前,该作品在湘西州非遗馆作为镇馆之宝进行展示和保存。



     

      

刘代娥感叹:“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土家织锦如此精美,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不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呢?”在土家织锦的设计和制作上,她的立场和原则也很明确:“一定要做精品和高端,要把好东西留下来,这样才能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后辈看到精品的土家织锦也会受到鼓励,从而有动力去学习、传承和发展。”现在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通过刘代娥传习所的示范效应,也使村寨里的一批人脱贫致富。


      

刘代娥一心扑在土家织锦的传承与发展上,为了将土家织锦做得尽善尽美,她不惜花时间下功夫。刘代娥不会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交出去。在周少华看来,刘代娥就是在“玩”艺术。周少华告诉记者,刘代娥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配色够不够好,作品能不能拿得出手……”“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做几幅好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0679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2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