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十九)土家族织锦技艺 传承与保护篇

2021/03/01 12:00:00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土家族织锦技艺  传承与保护篇




     

当我们陶醉于土家织锦图案构建的审美气氛时,又不免有些怅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且面对的是,在现代的冲击下,土家织锦这项美丽艺术的光辉,正在逐渐褪去。幸运的是,我们对此并非无能为力,近年来,在政府、学界、民间艺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土家织锦的荣誉之花再一次于人们心中绽放。2006年,土家族织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境内,有一个名为“惹巴拉”的寨子。“惹巴拉”是土家语,有“美好之地”的意思,这里也的确也有着“武陵土家第一寨”的美称。





    

刘代娥的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就在这个安静的寨子里头。




     

如今已60多岁的刘代娥,从小便于织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已是土家族织锦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3月,刘代娥应聘在张家界市担任工艺技术指导,传授艺徒10多名,随后又回到捞车河村,创办了“龙山县捞车河土家织锦厂”,员工达16O多人,其中经她口传心授的织锦艺徒达32人。



     

1990年至1995年,刘代娥与湘西自治州轻工业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办试制工场,开设“捞车河土家织锦工艺坊”,以订单产销销售为主,如今产品已远销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刘代娥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织锦传承的过程中,她还使用各种植物染料进行染线,还原土家族织锦中古老传统的色彩。



     

201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刘代娥将捞刀河村的五间厂房,改造成了一间土家织锦传习所,第二年,这间传习所就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老一辈的土家族妇女,几乎人人会织锦,大师辈出,其中叶玉翠便是佼佼者。叶玉翠生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土家族织锦作品,并且授徒无数,为这一民族技艺留下了宝贵财富。



     

叶水云如今是土家族织锦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教授土家族织锦技艺。






      

既继承了传统,又善于创新的叶水云,正积极地传承和发展这项手艺。




     

在从事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与传播的同时,叶水云还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她专门搜集了民间各式各样的织锦纹样,并对其进行研究和织造,使得这些在岁月中近乎破烂的织锦纹样又得以“重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0679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2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