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非遗专题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三十四)湘西苗绣 传承与保护篇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8日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湘西苗绣  传承与保护篇


湘西地处连绵的武陵山区,这里植被繁茂,山重水复。在过去的千百年来,生活于此的苗族人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桃源生活。得益于相对闭塞的环境,苗族刺绣能够较为完整地借由口授身传,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根据知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的研究,“苗族姑娘四、五岁即习挑花刺绣。在乡间无需拜师,能者乐教。她们心灵手巧,一般长到十四、五岁,运针已熟练,配色已了然于胸中”。可见,苗族刺绣的传承不是采用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也没有门第、派系的障碍,刺绣技艺的交流是自发性的,自由而且其乐融融。


近年来,随着湘西苗寨的持续开发,苗族内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不同于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这次冲击造成了他们自身传统艺术的消亡。年轻的苗族男女选择进入城市,现代时尚观念则迅猛地涌入苗寨。曾经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苗族刺绣,如今面临着被束之高阁的危机。另外,传承主体开始出现断层,一些古老的针法、技艺甚至已经失传。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传承与保护苗族刺绣,绝不仅仅只在保护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在保存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2008 年,湘西苗绣入选第二批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组织,越来越多的力量都参与到苗绣的传承与保护之中。湘西州民族文化馆始建于2014年,它是湖南省唯一一所地区级民族文化馆。从2016年开始,文化馆面向全社会,招收苗绣学员,不设基础门槛,人人都可报名免费学习。湘西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英继,便来这里传授技艺。


在花垣县鸡坡岭村,吴英继也时常来到这里的苗绣传习所,与当地绣女交流心得。苗绣复兴的最大力量,一直掌握在当地绣女的手中。花垣县将非遗传承与扶贫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让妈妈回家”苗绣培训项目,不仅将外出打工的苗族妇女召回家乡,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难题,而且通过苗绣培训,为她们提供当地就业的机会,带来苗绣传承与促进经济的双重收益。


这一项目由政府牵头,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承接,聘请了多名苗绣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给苗族妇女提供免费培训,培训合格的人,可以成为公司员工。


    

如今“让妈妈回家”苗绣合作社,已经在花垣县双龙、吉卫、补抽等5个乡镇开办起来。截至2019年6月,已有10000多个家庭从这个项目获益。


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吴英继出生的地方,苗族刺绣也得到了有力保护,2014年,“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苗绣培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因此被打通,苗绣的传承获得了新的动力。


2017年上半年,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设苗绣课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认识苗绣,爱上苗绣,将自己的青春与热爱,投入进来。在学生的毕业作品中,有不少人都使用了苗绣元素。


如今,苗族刺绣正在逐渐脱离自产自销的模式,走向艺术化、商品化。从生活实用品到文化艺术品的转变,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苗族刺绣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