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非遗助力扶贫 激发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成果



经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面向贫困群众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非遗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提振文化自信,助力贫困地区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了扶贫就业、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的多赢和共赢。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建设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景。




一是制定扶贫相关政策,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试点开展“非遗+扶贫”工作。同年7月,印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选取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当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9年12月,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全面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工作实施范围拓展到全国有国家级贫困县的省份。这些政策文件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支持各地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居家就业、脱贫增收的独特优势,指导各地组织大规模非遗技能培训,积极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各地在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这些工坊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力量。比如,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在湖南省湘西州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让拥有苗绣技艺妇女回家就业,既可以获得可观经济收益,又让留守儿童和老人得到关爱照顾,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三是培养优秀非遗扶贫带头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利用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重点帮助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同时,支持各地把分散的、单打独斗的贫困户嵌入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工作中,不断扩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面和覆盖范围,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截至2020年底,全国121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超过850期,培训学员3.3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共覆盖传承人群超过10万人次,涌现出石丽平、苏晓莉等一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的优秀非遗扶贫带头人。



四是拓展非遗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推动非遗扶贫产品销售。


积极调动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帮助贫困地区销售非遗扶贫产品,带动脱贫攻坚和就业增收。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上设立非遗扶贫专区。支持各地利用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在A级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开展线下销售活动。支持各大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帮助非遗扶贫带头人、相关企业和单位拓展销售渠道,让非遗扶贫产品销得出去,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切实从非遗扶贫中真正获益。



五是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通过开展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支持“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宣传、举办“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等活动,对各地非遗扶贫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和深度报道,用事实和数字说话、用群众切身感受说话,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非遗扶贫的良好氛围。这些宣传活动,对于深入挖掘非遗扶贫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非遗扶贫工作典型经验,特别是广泛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扶贫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